理解中國統戰工作坊 不畏風雨 點亮訊息黑箱
【國關中心訊】
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於2024年11月1日與2日(週五與週六)舉辦第四屆「理解中國統戰」工作坊,共計有12篇論文入選,雖然遇上「三十年」一遇的強烈颱風康芮攪局,仍有9篇文章的作者到達現場、一位進行線上發表,會議圓滿結束。在1日早上9點鐘會場才完全恢復的電力與網路的情況之下,主辦單位要特別感謝這些發表人以及參與會議的學生、老師、學者專家以及認真負責的所有工作人員,在颱風過後仍到處路樹倒塌、道路多處不通的情況之下,仍踴躍出席工作坊,11月的颱風給所有的與會者一個難忘的另類學術體驗!
本次工作坊的特色為以香港為中心議題,開場由專長基督教研究與佛教研究的兩位香港籍專家打頭陣,兩位不同專長的老師不約而同地以八〇年代的香港為出發點,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榮退院長邢福增老師,主講香港基督教面對當時的「中國因素」,很早就開始被各種手段逐漸吸納與分化的過程,並點出其中關鍵的人物與事件;而上海復旦大學退休、政治大學宗教所客座副教授劉宇光老師,則以香港佛教為例,討論為何原本低調的香港佛教界會突然「出櫃」,開始在諸多社會政治議題中,大聲公開唱和北京的立場、高調走民族主義的愛國路線,原因除了香港佛教聯合會因為九七大限將至而決定「壓寶」北京之外,尤其與陸籍僧人逐漸取得教內領導地位有關。兩位老師對於兩個香港宗教的深入剖析,對於破除坊間許多不正確的說法有極大的貢獻,例如所謂親中派常提到港英政府「歧視」本土宗教獨厚「洋教」的說法,或是西方媒體常常美化基督教在香港政治反抗運動中角色的這類看法,都與事實距離頗遠。
下午的第二場次為唯一的英文場次,也是受到颱風等不可抗力因素影響最大的場次,但兩位發表人的內容「點亮」了兩個長期籠罩在訊息「黑箱」當中、非常不容易被研究的主題。香港城市大學的劉冬舒老師和另為兩位作者合作的研究,以網路民調實驗的方式,測試是否「戰狼外交」訊息、例如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推文澳洲士兵「割喉」阿富汗少年圖片這樣的新聞,會讓一般美國人對於出兵保護台灣這樣的鷹派外交政策更為支持。劉老師指出雖然答案是否地定的(閱讀到「戰狼外交」訊息的受測者會更傾向不支持出兵台灣),但這不能視為是對「戰狼外交」成效的證據,因為受測者本身對於孤立主義支持的程度,可能更適合解釋這個負面的效果。來自捷克的獨立研究者Filip Jirouš則討論另一個統戰研究的「房間裡的大象」:在海外華人僑界的中國同鄉會與商會。他注意到這些僑社組織雖然常以整個歐洲為名,但事實上多半是僅運作在單一個國家的「單人」社會組織,他以三個福建背景的泛歐洲同鄉會與商會為例,分析他們的組織運作與「代表」僑界周旋與北京和布魯塞爾政治家們之間的模式。
研究主題以及研究方法的多元性,一直是國關中心統戰工作坊的特色,發表人常為學界帶來非常有創意的研究主題或是途徑。在第三場次的發表中,臺灣大學政治系張貴閔老師提出「線上民族誌」的概念,一個一個蒐集疫情期間各式兩岸宗教「線上交流」的影片、圖片與文字資訊,試圖拼湊出在實體交流阻絕的情形之下是如何「做交流」。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系戴瑜慧老師則以「飯圈女孩」(藝人明星的網路女粉絲)出征港獨與支持香港國安法為例,探討民族主義與網路管制是如何型塑了新一代中國社會行動者的方法與樣貌。國防大學的林立偉陳育正老師,則從廣受新聞注目但鮮少有深入學術研究的「軍人共諜案」出發,透過文字探勘判決書等相關法律文件,討論「中共代理人」在台灣社會中的真實樣貌。
第二天議程的亮點,是台灣統戰研究的兩位中生代學者的圓桌論壇分享,以及帶領博碩士生精進統戰研究的「教學工作坊」。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學系副教授游智偉與中央研究院政治所副研究員張廖年仲,與工作坊主辦人、國關中心副研究員兼東亞所副教授王韻一起「聊」做統戰研究的甘苦與心得,游智偉老師因為職務之便,長期接觸情報與國安體系累積的相關檔案,他認為作為統戰工作的最前線,台灣具有很豐富的資料可以進行相關的研究,但深耕這些檔案需要很多心力與時間的投入,但年輕研究者常常受限於升等與審查的壓力,很難願意對此有足夠的付出;張廖老師以本身在第一屆工作坊參與的經驗來分享,認為嘗試投稿是很重要的第一步,他們兩位都鼓勵年輕學生要勇於投入統戰研究的行列,因為這些研究都會對於理解中國大陸的政策、思考台灣的生存之道、以及捍衛世界民主價值的延續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本屆工作坊學生的部分共有台灣師範大學東亞系碩士生周厚呈,對「魯班工坊」進行銳實力概念下的分析;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生吳品萱以離散社群的概念討論中共統戰中的金門角色;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生廖恒德以張廖年仲老師蒐集的「中國夥伴關係資料庫」,探討其中「一個中國原則」與「一個中國政策」論述的細節差異。在諸位老師與發表人的熱烈討論聲中,第四屆統戰工作坊劃下完美的句點,與會者都期待未來政大國關中心能持續辦理這樣的活動,延續這個難得研究與教學合一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