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2.0與中美博弈 國關中心與東亞所邀請趙全勝解析 【國關中心、東亞所訊】 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與東亞研究所(以下簡稱「國關中心」、「東亞所」)於2025年4月24日舉辦專題演講,邀請美國美利堅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國際關係學院教授、亞洲研究理事會主席趙全勝教授,發表題為「川普2.0與中美博弈」的中文專題演講。趙全勝教授的研究領域為比較政治學和國際關係,長期兼任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也在全球各知名大學擔任客座講座教授。此次演講由東亞所特聘教授、國關中心主任王信賢教授主持,國關中心陳至潔副主任、蕭琇安副研究員、湯紹成兼任研究員、日本研究學位學程石原忠浩副教授、楊雯婷助理教授也全程參加。本次演講亦吸引各系所師長同學、在臺訪問學人、國外智庫研究學者及多位媒體記者共計70餘人踴躍參與。 趙全勝教授先以國際關係的研究思路作為引言,提出「兩上兩下」的概念:後冷戰時期的開始使得世界格局從兩極社會轉變為一極社會—蘇聯解體與美國獨大,而同時東亞兩大強權也面臨地位改變—日本因著廣場協議落得失落十年的悲觀經濟景況,而中國正步入經濟改革開放的腳步邁向經濟起飛。中國的經濟成長是有目共睹的,若用國民生產毛額來衡量後冷戰時期中國、美國、日本、俄羅斯的四國經濟,可見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從現況可以觀察中國的崛起威脅到美國的既有大國地位,因此在中美博弈的過程當中,有不少學者的研究認為兩國皆會面對到挫敗與崩潰,然而雙方尋求共處之道的過程是漫長且需要持續推進的。 從趙教授的觀察,美國在川普二度上台前就已經有五點非常明顯的問題:高度分裂的國家與憲政危機、白人至上主義與種族歧視、槍枝毒品管控與邊境移民問題等政府治理能力的低下、貧富不均與通膨債務帶來的經濟衰退、軟實力的消退與麥卡錫主義的回歸。其中趙教授特別解釋到現今美國也正在步入國安氾濫化、麥卡錫主義再起的社會,美國司法部發起的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也對學術研究領域造成打壓、加劇對亞裔美國人的種族歧視。然而美國仍有六方面的優勢:經濟總產值仍然領先、科技研發地位帶來軍事力量的領先、世界話語權與形塑全球輿論所帶來的軟實力彰顯、善於國際結盟的聯盟體系、面對全球政治的自我糾錯能力、爲因應產業空洞化而要求工業製造業供應鏈的回歸。 趙教授借用美國前任國務卿布林肯的發言來總結美國外交三政策:聯盟、競爭、投資,正是美國保有世界領先地位的三大關鍵。面對亞太地區與相近地緣國家進行聯盟、面對崛起國家如中國採取競爭、同時也要爭取世界產業迴向美國進行投資。趙教授觀察到現階段的美國與川普政府所想要領先地位是:全球霸權地位、軍事力量與安全力量保障國土安全與自由航行、金融領先地位、政治外交保持領先地位;而中國在崛起道路發展過程中所想要的國家利益是:大國相互尊重與和平共處、合作帶來雙贏,但不要踩到中國政治四條紅線:臺灣、民主人權、中國發展道路必須由共產黨領導、遏制經濟發展潛力。 至於「川普2.0」,趙教授解析川普將會如同他的前次總統任期任內主張「要讓美國再次偉大」一樣,因此他的政策路線可見得:世界與美國相比,美國要優先;外交與內政相比,內政要優先;硬實力與軟實力相比,硬實力要優先。至於中國與臺灣問題:軍售、代理人戰爭都是美國手中的臺灣牌。趙教授分析:若能用最小的成本帶來的最大效益,自然會是美國最樂見的選項,但這之中仍充滿著不確定性。中美對立之下,趙教授認為未來會有四個不會停止:中國軍事與經濟實力發展不會停止、大國權力移轉的過程不會停止、美國兩大黨對於打壓中國與運用臺灣牌的共識不會停止、中國現代化的決心—「毛時代的站起來、鄧時代的富起來、習時代強起來」不會停止。 在提問環節,趙教授回應中美雙方對於臺灣問題何嘗不想要避險,但避戰的關鍵在於雙方能否有所溝通,而臺灣在其中如何握有話語權,也是需要努力的地方。在川普2.0時代,不能小看川普對於政策實踐的野心與決心,不按牌理出牌的個性也使得國際政治充滿著不確定性。另外對於關稅戰的走向,趙教授認為中美雙方一來一往地課徵關稅將會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關稅戰絕對都會使雙方有所損失、且雙方都不會是贏家,應該要各退一步、共謀溝通與解決之道。 國關中心與東亞所將繼續舉辦中國大陸研究與國際關係相關領域的專題演講,歡迎師生密切關注東亞所與國關中心公告的演講資訊。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nccuiir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nccu_iir?utm_source=ig_web_button_share_sheet&igsh=ZDNlZDc0MzIxNw== Youtube Channel: https://youtube.com/@nccuiir?si=cHLpgWd5z5zOOsur
「川普2.0與中美博奕」專題演講 時間:2025/04/24(四)12:00-14:00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綜合院館北棟1樓270104教室 演講人:趙全勝(美國美利堅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亞洲研究理事會主席) 講題:川普2.0與中美博奕 主持人:王信賢(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 流程:12:00-12:20 報到、師長交流 12:20-12:30 主持人開場與介紹 12:30-13:30 演講 13:30-14:00 提問與回答Q&A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5KMk5V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2025/04/23為止(若人數額滿,將提前關閉報名系統)。 報名說明:本次演講為實體會議(無網路直播),報名參加本次演講必須配合主辦單位會議措施,包括座位安排、人數限制、自備環保杯等,無法配合者,請勿報名。主辦單位有權調整辦理方式,已報名者不得異議。 聯絡電話:02-82377238姜小姐 電子郵件:cyhung@nccu.edu.tw 主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國際事務學院東亞研究所
國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徵才公告 公告時間:114年5月12日至114年5月23日 ■外補 一、人員區分 約用人員 三、職等職稱 五職等一級行政專員 二、用人單位 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四、名 額 正取1名,並得增列候補至多2名 五、資格條件 學經歷:大學畢業後具三年工作資歷或碩士畢業後具一年工作資歷或博士。 專業技能: 具國際資訊與輿情蒐集能力 具備分析國際情勢與國際智庫能力 擅長使用AI工具等新科技輔助工作 具備與國際學者直接交流與協商之能力 一般技能:撰寫新聞、公文書及企畫書之文書能力 語言能力:英文聽說讀寫能力佳 電腦操作能力: 熟悉office軟體及網路操作能力,熟悉本校公文寫作系統暨主計核銷工作者尤佳。 人格特質:具規劃、執行、協調能力,主動積極。 其他: 需能配合學校人力職務調整。 六、主要工作項目 本中心國際合作項目、外部單位委託案件、團體訪問與拜會申請接洽。 國際學術機構、學者之聯繫窗口。 漢學研究中心台灣獎助金相關業務窗口。 國際當代中國研究學術聯盟業務窗口。 其他臨時交辦事項 七、工作時間 依本校規定上班時間 八、薪 資 依本校約用人員薪資規定辦理(自五職等薪資下限42553元起敘)。 九、工作地點 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台北市文山區萬壽路64號) 十、應繳交資料 履歷表(請至本校人事室/表格下載/約用人員/下載約用人員經履歷格式) 及自傳 最高學歷畢業證書影本、身分證影本,及其他有利於申請之證明文件(如英文檢定或專業證照等)。 十一、收件截止日 114年5月23日下午5時前,以電子郵件寄至shuting@nccu.edu.tw 林小姐(Tel:02-82377220),主旨請註明「應徵國關中心一級行政專員」 十二、甄選方式 經書面審閱應繳交資料並符合資格條件者,通知參加面試,依面試結果擇優錄取,不合者恕不退件。 面試之日期、時間、地點及相關事宜另行通知。(不克參加視同放棄) 備註 如有教育部「學校辦理契約進用人員通報查詢作業注意事項」第3點各款情事者,本校不得僱用:晉用後如有上開注意事項第4點各款情事且經查證屬實者,本校得不經預告終止勞動契約。 中 華 民 國 114年 5 月 12日
國關中心三期刊獲頒113年政治學門「期刊即時傳播獎」、「期刊長期傳播獎」 【國關中心訊】 國家圖書館館發布「113年臺灣學術資源影響力獲獎名單」,本校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所發行之《問題與研究》及《中國大陸研究》、Issues & Studies,獲頒政治學門「期刊長期傳播獎-精選組(核心期刊)」、「期刊即時傳播獎-精選組(核心期刊)」、「期刊即時傳播獎-熱門組(非核心期刊)」。 國家圖書館指出,該評選藉由「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TCI-HSS)進行學術資源影響力評比,並依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及學門不同頒發「期刊即時傳播獎」、「期刊長期傳播獎」。《問題與研究》榮獲政治學門核心期刊之「期刊長期傳播獎」、《中國大陸研究》榮獲政治學門核心期刊「期刊即時傳播獎」,Issues & Studies則榮獲政治學門非核心期刊「期刊即時傳播獎」。 「期刊即時傳播獎」之評選指標為臺灣出版之中文期刊「112年之5年影響係數」;「期刊長期傳播獎」則是以臺灣出版之中文期刊近40年來被期刊、學位論文、專書、專書論文等4種類型文獻引用之總數作為評比指標。《中國大陸研究》、Issues & Studies能在「期刊即時傳播獎」獲獎,顯示二期刊在中文期刊中具有即時性的影響力,而《問題與研究》能獲「期刊長期傳播獎」更是顯示其具有長期影響力。此外,《問題與研究》及《中國大陸研究》兩期刊在民國106、108、109、110、111、112年皆曾數度獲獎,今年又拿下獎項,代表兩期刊所貢獻的優質文獻資料持續受到肯定。 《問題與研究》於民國50年10月創刊,以探討國際關係、國際法、國際組織、外交政策、比較政治、區域研究以及國際政治經濟等議題為範圍;《中國大陸研究》同樣創刊於民國50年代,是臺灣及華人世界第一本以從社會科學的角度,探討民國38年以後中國大陸各領域的發展的刊物;Issues & Studies則為英文期刊,致力於探討中國、臺灣和東亞國內和國際事務相關議題。三期刊皆為每年3、6、9、12月出刊,《問題與研究》及《中國大陸研究》持續收錄為TSSCI學術期刊、Issues & Studies則收錄為SCOPUS、ESCI期刊。 本次獲獎對《問題與研究》、《中國大陸研究》、Issues & Studies三期刊是莫大的肯定,未來三期刊也會秉持高標準的學術精神,除持續出版優質學術作品外,也將致力於拓展國際能見度,以提升期刊專業聲望。同時,也歡迎有志之士踴躍投稿。 投稿資訊: 《問題與研究》:http://wenti.nccu.edu.tw/call.html 《中國大陸研究》:http://mcs.nccu.edu.tw/call.html Issues & Studies:https://www.worldscientific.com/worldscinet/is 《問題と研究》:http://iirj.nccu.edu.tw/
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王信賢主任於2025年2月13日,偕同林義鈞副主任、胡育瑋秘書訪問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中基會),除感謝中基會對本中心長期以來的支持,珍惜雙方超過五十年的友誼,並與中基會王建亞執行長、吳昭瑢秘書進行意見交流,探討未來的合作方向。 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係1924年美國總統柯立芝(John Coolidge)為退還庚子賠款所推動成立之非政府管理機構,成立迄今已經超過百年,初期的永久會所設址於中國大陸北平市,並陸續於上海、南京、重慶、香港、美國紐約等地成立辦事處。1950年遷至台北後,持續以推動中華教育與文化事業為宗旨,舉辦活動。中基會自1971年起,每年定額補助本中心作為推廣中華文化與教育,至2024年間,超過五十年的友誼不曾間斷。冷戰時期,這筆經費的用途為舉辦每年乙次的中美中國大陸問題國際研討會(或稱中美會、台美會),以及採購中共出版的報章雜誌與圖書資料。冷戰結束後,這筆經費擴大使用為國際與兩岸交流,以及期刊出版等,皆對於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推動中華民國外交地位、國際智庫交流、當代中國研究等議題,發揮了極大的助力。 交流尾聲,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除了恭賀中基會於2024年成立百年,依舊風華絕代之外,同時也再次感謝中基會對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的支持,長達五十年的影響國際學界,雙方也期待未來在推廣中華文化與教育的共同目標上,持續深化合作。
恭賀!!! 本中心合聘研究員寇健文特聘教授,當選『全美中國研究學會理事』(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 AACS)。 恭喜老師!!!
國關中心X 韓國外國語大學所屬國際區域研究中心簽署MOU 【國關中心訊】 國關中心本(3)日與韓國外國語大學所屬國際區域研究中心、HK+國家戰略研究機構 (HK+ NATIONAL STRATEGIES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簽訂學術合作備忘錄(MOU),集結雙方專業的學術知識進行交流與合作。此次合作由國關中心王信賢主任及韓國外國語大學國際區域研究中心康峻榮主任代表簽署。 王信賢於致詞時表示,對於能夠與韓國外國語大學國際區域研究中心簽訂合作備忘錄感到非常振奮。在此區域裡有許多可以共同研究的議題,也希望未來臺韓之間在這合作平台的基礎上能夠多多的交流。
恭賀 國際事務學院東亞所特聘教授、國關中心合聘研究員 王信賢老師 榮任本中心主任!!!!
祝賀 本中心合聘研究員王信賢代理主任、林義鈞副主任、寇健文老師、楊昊老師 榮獲『113年度教師及研究人員申請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研究獎勵』 恭喜老師!!!
理解中國統戰工作坊 不畏風雨 點亮訊息黑箱 【國關中心訊】 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於2024年11月1日與2日(週五與週六)舉辦第四屆「理解中國統戰」工作坊,共計有12篇論文入選,雖然遇上「三十年」一遇的強烈颱風康芮攪局,仍有9篇文章的作者到達現場、一位進行線上發表,會議圓滿結束。在1日早上9點鐘會場才完全恢復的電力與網路的情況之下,主辦單位要特別感謝這些發表人以及參與會議的學生、老師、學者專家以及認真負責的所有工作人員,在颱風過後仍到處路樹倒塌、道路多處不通的情況之下,仍踴躍出席工作坊,11月的颱風給所有的與會者一個難忘的另類學術體驗! 本次工作坊的特色為以香港為中心議題,開場由專長基督教研究與佛教研究的兩位香港籍專家打頭陣,兩位不同專長的老師不約而同地以八〇年代的香港為出發點,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榮退院長邢福增老師,主講香港基督教面對當時的「中國因素」,很早就開始被各種手段逐漸吸納與分化的過程,並點出其中關鍵的人物與事件;而上海復旦大學退休、政治大學宗教所客座副教授劉宇光老師,則以香港佛教為例,討論為何原本低調的香港佛教界會突然「出櫃」,開始在諸多社會政治議題中,大聲公開唱和北京的立場、高調走民族主義的愛國路線,原因除了香港佛教聯合會因為九七大限將至而決定「壓寶」北京之外,尤其與陸籍僧人逐漸取得教內領導地位有關。兩位老師對於兩個香港宗教的深入剖析,對於破除坊間許多不正確的說法有極大的貢獻,例如所謂親中派常提到港英政府「歧視」本土宗教獨厚「洋教」的說法,或是西方媒體常常美化基督教在香港政治反抗運動中角色的這類看法,都與事實距離頗遠。 下午的第二場次為唯一的英文場次,也是受到颱風等不可抗力因素影響最大的場次,但兩位發表人的內容「點亮」了兩個長期籠罩在訊息「黑箱」當中、非常不容易被研究的主題。香港城市大學的劉冬舒老師和另為兩位作者合作的研究,以網路民調實驗的方式,測試是否「戰狼外交」訊息、例如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推文澳洲士兵「割喉」阿富汗少年圖片這樣的新聞,會讓一般美國人對於出兵保護台灣這樣的鷹派外交政策更為支持。劉老師指出雖然答案是否地定的(閱讀到「戰狼外交」訊息的受測者會更傾向不支持出兵台灣),但這不能視為是對「戰狼外交」成效的證據,因為受測者本身對於孤立主義支持的程度,可能更適合解釋這個負面的效果。來自捷克的獨立研究者Filip Jirouš則討論另一個統戰研究的「房間裡的大象」:在海外華人僑界的中國同鄉會與商會。他注意到這些僑社組織雖然常以整個歐洲為名,但事實上多半是僅運作在單一個國家的「單人」社會組織,他以三個福建背景的泛歐洲同鄉會與商會為例,分析他們的組織運作與「代表」僑界周旋與北京和布魯塞爾政治家們之間的模式。 研究主題以及研究方法的多元性,一直是國關中心統戰工作坊的特色,發表人常為學界帶來非常有創意的研究主題或是途徑。在第三場次的發表中,臺灣大學政治系張貴閔老師提出「線上民族誌」的概念,一個一個蒐集疫情期間各式兩岸宗教「線上交流」的影片、圖片與文字資訊,試圖拼湊出在實體交流阻絕的情形之下是如何「做交流」。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系戴瑜慧老師則以「飯圈女孩」(藝人明星的網路女粉絲)出征港獨與支持香港國安法為例,探討民族主義與網路管制是如何型塑了新一代中國社會行動者的方法與樣貌。國防大學的林立偉陳育正老師,則從廣受新聞注目但鮮少有深入學術研究的「軍人共諜案」出發,透過文字探勘判決書等相關法律文件,討論「中共代理人」在台灣社會中的真實樣貌。 第二天議程的亮點,是台灣統戰研究的兩位中生代學者的圓桌論壇分享,以及帶領博碩士生精進統戰研究的「教學工作坊」。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學系副教授游智偉與中央研究院政治所副研究員張廖年仲,與工作坊主辦人、國關中心副研究員兼東亞所副教授王韻一起「聊」做統戰研究的甘苦與心得,游智偉老師因為職務之便,長期接觸情報與國安體系累積的相關檔案,他認為作為統戰工作的最前線,台灣具有很豐富的資料可以進行相關的研究,但深耕這些檔案需要很多心力與時間的投入,但年輕研究者常常受限於升等與審查的壓力,很難願意對此有足夠的付出;張廖老師以本身在第一屆工作坊參與的經驗來分享,認為嘗試投稿是很重要的第一步,他們兩位都鼓勵年輕學生要勇於投入統戰研究的行列,因為這些研究都會對於理解中國大陸的政策、思考台灣的生存之道、以及捍衛世界民主價值的延續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本屆工作坊學生的部分共有台灣師範大學東亞系碩士生周厚呈,對「魯班工坊」進行銳實力概念下的分析;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生吳品萱以離散社群的概念討論中共統戰中的金門角色;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生廖恒德以張廖年仲老師蒐集的「中國夥伴關係資料庫」,探討其中「一個中國原則」與「一個中國政策」論述的細節差異。在諸位老師與發表人的熱烈討論聲中,第四屆統戰工作坊劃下完美的句點,與會者都期待未來政大國關中心能持續辦理這樣的活動,延續這個難得研究與教學合一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