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關中心訊】
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國關中心」)及東亞研究所(以下簡稱「東亞所」)於11月10日下午共同舉辦、中共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協辦「Dis-/Embodying Pluriversalism」工作坊,探討非西方知識傳統、藝術創作與生活經驗重構世界政治的想像。本次工作坊由東亞所教授黃瓊萩主持,邀請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石之瑜、日本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亞太研究學院教授陳慶昌、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副教授林佩瑩、上海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助理教授阮功松、芬蘭坦佩雷和平研究所研究員、韓國仁荷大學兼任講師Ihntaek Hwang等多位專家學者發表與交流。
Ihntaek Hwang 研究員以身體、美學與感官重新思考國際政治,透過「對位」(juxtaposition)方式,並置兩個看似無關的對象以尋找共通性:一是建於1950年代、象徵國家與現代性的美國空軍學院禮拜堂;二是韓國電影《鬼怪與懷孕的樹》(2019)中年長慰安婦朴仁順(Park In-soon)的身體,象徵歷史創傷與主體重生。Hwang 指出,禮拜堂不僅是宗教建築,更是生命政治與美學政治的結合體—一個將紀律與服從轉化為愉悅感受的空間,在感官與情感的共鳴下形塑歸屬社群,使權力內化為「自願的服從」。相對地,電影中朴仁順在沐浴場景裡,將被迫順從的身體轉化為感知與修復的主體,象徵自我療癒與再生。Hwang 認為,這兩個「身體」—建築與肉身—都在國際政治中展現能動性,挑戰國際關係理論僅重視國家、文本與制度的侷限,揭示身體與感官亦能成為理解全球政治的核心途徑。
林佩瑩副教授以1978年傅柯(Michel Foucault)與日本臨濟宗禪師大森曹玄(Ōmori Sōgen)的會面為起點,探討「多元宇宙宗教觀」的啟示。她指出,傅柯在《主體的詮釋學》中提出「自我技術」概念,揭示西方主體性從古希臘「為了照顧他人必須先照顧自己」,轉變為現代「為自己而照顧自己」的內省模式。傅柯在京都青苔寺修習坐禪時,體驗身心合一,意識到身體與心靈連結,進而反思理性的極限。大森曹玄指出,在東方思想中,身與心本為一體,此乃普遍人類經驗。林副教授說明,傅柯認為基督教靈修強調個體化,而禪宗追求去主體化與超越自我,挑戰理性中心主義。她引用 Lazreg《Foucault’s Orient》,指出傅柯與東方思想的相遇象徵「去中心化」契機,使他藉由「去學習」(unlearning)重新認識文化邊界與他者的存在。林副教授總結,傅柯與禪的對話不僅是哲學與宗教的交流,更是多元宇宙主義的實踐——以身體經驗超越理性邊界,追求共生。
阮功松助理教授以荷蘭文藝復興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與越南、泰國的「竹子外交」作對照,闡述小國在大國競爭中的能動性與韌性,並提出三概念:模糊的主體性、微妙的平衡術與雙重再保證。他指出,模糊並非猶疑,而是在結構限制中創造空間。伊拉斯謨在宗教改革中不選邊、倡導溫和改革;越南以「四不一可」政策維持外交靈活性,正是此策略的體現。其次,微妙的平衡術代表選擇性接觸與多邊協調。伊拉斯謨在自由意志與信仰忠誠間遊走,越南與泰國則在美中之間並行合作,既強化安全夥伴關係,也擴展經貿連結。第三,雙重再保證意指向對立陣營釋出善意訊號,維持信任與空間。越南在深化美越關係前重申中越團結,正如伊拉斯謨同時安撫天主教與改革派。阮教授總結,「竹子」象徵深根與靈活,而伊拉斯謨代表理性與溫和,兩者皆展現以平衡與包容維繫自主的多元宇宙思維。
陳慶昌教授從對後西伐利亞國際秩序的批判出發,提出以東亞醫學的「身體觀」作為建構多元宇宙國際關係的新視角。陳教授指出,西伐利亞秩序深植於霸權體系、歐洲中心主義與白人世界觀,其「身體政治」以生物醫學為隱喻,將國家想像為具邊界與器官分工的封閉性政治身體。當將東亞醫學放入西方生物醫學比較時,前者強調氣的流動、陰陽互補與關係網絡的連續性,後者則是可分割的分析對象。陳教授指出,國際體系如同一個有生命的身體,並非由邊界與封閉器官構成,而是透過不斷生成、共鳴、互相關聯的的氣脈連結而成。因此,從東亞醫學的關係性視角觀之,有助於化解主客二元對立,並超越以國家主權與權力為核心的西伐利亞秩序,開展一種更具包容性的多元宇宙政治。
石之瑜教授以戰國時期名家公孫龍的「白馬非馬」和「雞三足」的邏輯來思考類別、主體與全球南方。石教授指出,當類別決定了被歸類者的行為時,類別就成為了支配工具,「白馬非馬」就是為了反駁此觀點。「全球南方」無實質具象,應由願意被指稱者共同構成自我認同,而非社會科學所期待「全球南方」有共同價值、領導或敵人,才能成為實體。石教授進一步以「雞三足」為例,左腳代表策略性本質化(strategic essentialism)、右腳象徵去本質化(strategic de-essentialism),「雞身」即第三條腿,象徵兩者之間的連結與動態平衡。「全球南方」的出現與消逝,如同「雞身」在兩腿間搖擺,在加薩事件中可凝聚為行動主題,但也可能隨著衝突再度瓦解。對社會科學而言,這種不穩定的型態體現出多元宇宙的動態樣貌,也就是說類別存在於流動之中,而非被定義於本質之內。
黃瓊萩教授於總結時表示,本次工作坊的分享與討論開啟了「多元宇宙國際關係」研究的新篇章。與會論文將收錄於期刊專欄,主題為「身心與多元宇宙的國際關係」,聚焦身體、感知與政治的交錯關係,推動多元宇宙視角下的國際關係研究。她指出,此次工作坊成功促成理論與經驗、哲學與外交、感官與政治之間的跨界對話,展現多元宇宙思維的包容與創造力。與會學者普遍認為,這不僅是一次學術交流,更是對國際關係學重新構想的重要嘗試。最後,與會者共同期許未來能有更多新世代研究者與年輕學者參與,為多元宇宙研究注入新的活力與思辨視野。
本次工作坊討論內容豐富,將多元主義與國際關係理論經由與會專家學者們的討論,揉合成一個具有跨學科領域的概念,為當今學術界增添了新的視野與研究發想。本次工作坊吸引了來自政大、台大與校外人士的參與旁聽,未來國關中心也會舉辦更多不同題材的學術活動,為跨領域學術對話提供更多可能。
------------
關注國關中心,隨時掌握最新消息!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nccuiir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nccu_iir
YouTube|https://youtube.com/@nccuiir
支持國關|https://iir.nccu.edu.tw/PageDoc/Detail?fid=13762&id=3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