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關中心訊】
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於2025年11月7日與8日(週五與週六)舉辦第五屆「理解中國統戰」工作坊,共計有18篇論文入選發表,創造三個歷屆之最:論文數量為歷屆之冠、文字探勘論文數量最多、參與者的背景最多元(12所台灣的大學機構、3所國外大學)。兩天活動包含學者、專家、學生、記者與社會行動者約八十多人參與,活動在掌聲之中圓滿閉幕。
工作坊以「大國競爭格局下的港澳、台灣與世界」為主軸,挑明統戰並非兩岸關係所專屬的議題。國關中心王信賢主任開場就以「正本清源」為題,指出四個常見的統戰研究誤區需要被克服:一是過度簡化統一戰線為「統一台灣的作戰」,把”united front work”化約成”unification work”;二是缺乏從中共本身的視角去理解推動這些工作的目標與動機,尤其是對於中共黨史的缺乏認識,加重了「統戰等於統一台灣作戰」這樣的問題;第三是無法適當的區分統戰與外宣工作,把針對菁英的隊伍工作與面向大眾的思想工作混為一談,導致「看什麼東西都是統戰」的嚴重問題;第四跟近年來中國學術自由收緊、進入大陸田野調查困難、政治對立急速升高有關,這個大環境的惡化導致台灣的中國研究圈子難以發展一個正向的「上中下游」產官學合作,一方面學術跟政治常被混為一談,但另一方來看研究成果卻又常常跟政策嚴重脫節。本次工作坊的文章如果能夠順利推動出版,對於改善這些問題將有直接的貢獻。
為突破「統戰等於統一台灣作戰」的狹隘視角,工作坊包含的研究對象跨越東亞、南亞與東南亞,兩岸僑務與教育工作的文章數量是歷屆工作坊最多的一次。例如金明俊、周威震針對中共在南韓中國僑民的統戰工作進行研究,反思兩岸僑務政策的不同特點;趙子賢、林家羽針對中國技職教育輸出東南亞國家的「魯班工坊」進行分析,指出這種「新時代」的中國軟實力外交與「朝貢體系」外交的相似之處;葉松如以冷戰外交史看中共在緬甸的影響力,深入分析這個看似「一邊倒」關係中的侷限性;劉宇光針對在尼泊爾佛陀誕生地提出的「藍毗尼計畫」,探討中共「佛教公共外交」的歷史與特色。
為改善研究與政策缺乏對話的現象,工作坊有相當多針對各種政策面議題討論的研究。林疋愔、邱智祥直接探討臺灣藝人政治表態的現象,以網路媒體社群分析來看「明星政治」:中共軍演後藝人主動或被迫表態事件的出現,是否會改變社會距離與認同感。鄭祺錩、李忠訓檢視近年大陸學界中「反歷史虛無主義」政治運動出現的歷程,詢問「中國特色社會科學體制」到底是什麼。范潔琳與丘偉國都詢問北京對港政策巨大改變的關鍵在哪裡,范潔琳主張香港在北京宏觀地緣戰略中有一種無法取代的關鍵角色:她注意到烏俄戰爭升高之後,透過香港輸俄的貿易量出現翻倍的驚人成長;丘偉國指出北京對於在香港「認同敘事」壟斷的失去,有一種難以平衡的心理焦慮,這可能是「協商式統戰」策略最終被放棄的關鍵因素。
研究方法的多元與前沿性是「統戰工作坊」的一大特色,質化與量化取向的研究兼容並蓄。例如詹宇翔以個人親身經驗討論「台生統戰團」的運作細節與過程,反身思考自己與其他「天然獨」的台灣學生,因為刻意安排的友善環境,而開始自我懷疑的心理過程;陳琮淵以個人曾在兩岸各自的「僑生統戰基地」、位於南投的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與位於福建的華僑大學任教的特殊經驗,撰寫以馬來西亞僑生為訪談對象的比較兩岸僑生政策研究。
以AI輔助的文字探勘技術,是近年來中國研究學界最熱門的新研究技術之一,而透過工作坊不斷推進此一類型的學術發表,政治大學已經逐漸成為台灣學界討論此項研究技術的關鍵場域。其重要性之一在於這個技術可以幫助區別統戰與外宣,關鍵是要把對「話語權」的爭奪過程辨識出來。這次工作坊就有五篇以文字探勘技術為方法的論文,其中楊典穎、褚宏垚以中共外交部的官方發言資料,分析中國如何插手美國對阿富汗事務的話語權;加藤美砂以中共在聯合國發言中「說好中國故事」的例子去探勘「中國特色戰略傳播體系」究竟為何:周睿淵與吳柏融的兩篇研究都在探討烏俄戰爭背景下的中國外宣論述,周睿淵分析針對全球南方國家的「反西方戰略敘事」,而吳柏融強調從角色理論出發,看戰爭敘事中呈現的中共戰略性角色切換與角色管理中的矛盾。
第二天議程的亮點,是以宗教統戰為主軸的論文發表以及「海峽兩岸宗教文化交流組織運作」座談會。除了劉宇光的「藍毗尼計畫」研究之外,蔡儀儂與學生的論文討論習近平時代對達賴喇媽以及西藏政策的本質究竟為何,邱子宇的文章詢問從法制面來說,研議中的「宗教團體法」究竟該如何平衡宗教自由與防制滲透的兩難。張貴閔詳細調查大陸境內近百個「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基地」,認為其中宗教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但也不能輕忽宗教組織在其中的自主韌性;林宗弘從統計資料中分析台灣宗教團體參與兩岸交流的現象,其中許多台灣宗教團體並不懂得自己在大陸境內是屬於「反動會道門」、「搞迷信」的特殊身份,也出現了一些「借廟欺神」、假借宗教活動實為統戰活動的現象;古明君指出在這些統戰外衣之外,兩岸各式各樣的交流也在對岸困難的政治環境中,創造了一些難得的「安全泡泡」,一些不被許可的信仰活動得以包裝在「對台統戰活動」中生存與發展。與會學者專家總結了兩岸宗教交流同時具有「統戰工具性」與「社會自主韌性」的雙重特質,值得有識之士注意。
本次工作坊感謝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僑委會、以及政大研發處的補助;淡江、東吳、臺北教育大學、玄奘大學、國防大學、台北醫學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台灣大學、中研院、中央警察大學等學校老師的參與;以及最重要東亞所、政研所、俄研所與外研所的同學辛苦協助,人多不一一列出,在此一併感謝。
------------
關注國關中心,隨時掌握最新消息!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nccuiir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nccu_iir
YouTube|https://youtube.com/@nccuiir
支持國關|https://iir.nccu.edu.tw/PageDoc/Detail?fid=13762&id=3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