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關中心訊】
中國半導體長年被視為國家意志的象徵,其技術突破往往與民族自信和國際競爭緊密相連。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與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於10月1日共同舉辦國關Talk,邀請德國特里爾大學Kristin Shi-Kupfer教授分享其團隊研究,說明如何透過「知乎」數據觀察中國專業社群在「愛國」與「批判」之間的言論空間。本場國關Talk由國關中心王信賢主任主持,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鄭宇君主任、國關中心林義鈞副主任與蕭琇安副研究員、經濟系王信實副教授全程與會,亦吸引各系所同學、智庫學者與媒體記者聆聽參與。
▋方法:從知乎「熱榜」進入知識社群
Kristin教授指出,知乎不同於微博、微信,用戶多具專業與IT背景,回答常以長文、數據與圖表呈現,形成兼具專業與公共討論的社群。Kristin教授的團隊自2022年起持續蒐集知乎「熱榜」資料,透過中文斷詞與語料處理後,再結合人工標註與模型訓練校正,將回覆歸納為四大敘事類型:「民族主義」(nationalistic)、「中立/事實導向」(neutral/fact-based)、「批判中國」(critical of China)、以及「批判式民族主義」(critical-nationalistic)。
▋發現:民族主義與批判並行
初步分析發現,知乎用戶普遍展現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對半導體自主與超越美國的期待不時出現。然而,相當比例的回覆則立基於產業現況與技術事實,呈現較為中立或理性的分析。匿名用戶尤其傾向提出批判,直指體制掣肘、補貼效率低落與人才缺口等問題,形成一種支持國家戰略但也直言不諱的「批判式民族主義」。這些敘事不同於中國官媒的單一論調,展現知乎社群在「愛國」與「質疑」之間的張力。
▋討論:方法挑戰與台積電爭議
在Q&A環節,師生聚焦研究的限制與挑戰,包括中文語境中諷刺與黑話的辨識、熱門討論突然消失的原因,以及水軍帳號的影響。Kristin教授坦言,機器在處理隱喻時常誤判,尚須依賴人工校正;團隊並透過「Free知乎」比對,發現約八成消失案例與平台審查有關。至於水軍部分則尚未觀察到大規模操控的現象,但仍需透過一致性分析與行為特徵檢視,才能更精確評估。
除了方法挑戰,臺灣與台積電的角色同樣引發熱烈關注。與會者追問中國網民如何想像「拿下台積電」的可能性。Kristin教授指出,知乎上確實出現武力奪取的論述,但更多聲音提醒,全球供應鏈的高度依存使此舉代價高昂且難以奏效,討論更多著重在台積電對美投資及產能外移的影響。
Kristin教授最後表示,這項研究仍在進行中,隨著資料持續累積,未來可望對中國數位輿論與政策提出更深入的觀察與回答。
--
國關中心將持續推動與校內各學院與研究中心的跨領域合作
????歡迎參加 10/15(三)09:30–12:00「運算傳播與中國研究」系列工作坊!
????議程:https://reurl.cc/vLRXKy |報名:https://forms.gle/5evbTdUn3TDxryyQ9
【國關Talk】系列深入剖析全球與中國相關議題,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演講,促進跨國交流,歡迎各界持續關注及參與????!
--
關注國關中心,隨時掌握最新消息!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nccuiir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nccu_iir
YouTube|https://youtube.com/@nccuiir
支持國關|https://iir.nccu.edu.tw/PageDoc/Detail?fid=13762&id=33943